最近几年,由于工作忙,我很少回老家看望父母亲,于是每月几次长途电话,就成了和老人联系的唯一途径。
父亲今年虚岁80,但是身体很好,每顿饭能吃家酿的黄酒半斤,饭二碗,晚上看完新闻联播,倒头便睡,鼾声如雷,这一点我十足是他老人家的“优秀”儿子。
父亲的近况大都是母亲在电话里告诉的。父亲的耳朵聋了,年岁毕竟不饶人,有时我也要同父亲说几句话,但他总是把我的话听个莫名其妙,还怪我扯着嗓子喊,把他当小孩。
母亲比父亲小10岁,70岁的人精神健朗得很。母亲说,父亲是有点返老还童的意思,家门口不远有个幼儿园,父亲老在门口转悠,孩子们一下课,父亲就叫认识和不认识的孩子来家喝水,给他们点心吃。小镇的幼儿园是不给孩子准备水和饭的,一日三餐小孩们都回家吃。父亲还要问小孩子们一些无关紧要的话,由于父亲耳背,旁人看来,那情形实在有趣得很。
去年我们硬作主张寄去钱让他们买了个冰箱,春节时我去电话问,母亲说冰箱买了,由于南方暖冬,浙东的风俗,都要存年货,往年碰到这种情况,食物很容易腐烂,浪费很大,这回冰箱派上了大用场,说你父亲十分高兴,直说现如今科学发达好。为了这个冰箱,我和妻子不知劝过两位老人多少次,可他们以人少吃不了太多东西为由,就是不肯买,看来这次他们尝到了甜头。两个月后,我妻子打电话去,也问到冰箱,母亲在那边就有些吱吱唔唔,后来问急了,母亲就堵气说:都是你父亲的主意,我让他来同你们说。难为我妻子,跟我父亲在电话里说了半天,才弄清楚,因为父亲认为春天来了,每天买新鲜菜很方便,就把冰箱给停了,我们劝了一通,父亲固执得很,远在北京的我们,也无可奈何。
最近一次通电话,父亲主动要求说话,父亲知道自己耳朵聋,就说:弟(我们浙东父母都这样称呼自己的儿子)你先听我说,然后我们再商量。”我唯唯,心想父亲有什么要紧事要和我这么郑重其事。父亲说,镇上现在已经正式宣布不能土葬了,他们原先买下的那块坟地也要收回去,人生百年,死后不要占子孙的土地,他们也想通了,他同母亲商量好,现在已不怕火葬,听说市里已开辟了一块土地做陵园,他们打算买一块去,钱他们有积蓄,不要我们出一分,唯一希望是有机会回来帮助看一下,选一个好一点的位置,以便他们百年以后子孙回来时,有一个体面干净的去处可以凭吊。
我听了猛一跳,心里又难受又悲伤。父母年岁大了,我对这个问题不是没有想过,但这么近前的考虑却真是措手不及。但父亲语调平和,深思熟虑,我有什么理由不能正视呢?“视死如归”,这个词不是英雄的专利,每一个普通人——有着传统情怀的中国人,都这么想,把生命的终结看作回去。
我强抑住情感,大声对父亲说:“我一定回去,帮你们好好挑一块!”